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】

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

岑参

轮台城头夜吹角,轮台城北旄头落。

羽书昨夜过渠黎,单于已在金山西。

戍楼西望烟尘黑,汉军屯在轮台北。

上将拥旄西出征,平明吹笛大军行

四边伐鼓雪海涌,三军大呼阴山动。

虏塞兵气连云屯,战场白骨缠草根。

剑河风急云片阔,沙口石冻马蹄脱。

亚相勤王甘苦辛,誓将报主静边尘。

古来青史谁不见,今见功名胜古人。

【诗人名片】

岑参(715—770)

籍贯:荆州江陵(湖北江陵)

作品风格:雄奇瑰丽,热情奔放

诗人小传:

岑参(cén shēn)(约715年~770年),字号不详,原籍南阳,迁居江陵,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。他于天宝三载(744年)登进士第,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,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。天宝十载(751年)归长安,与杜甫高适等游,十三载(754年)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,再次出塞。安史乱起,岑参东归勤王,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,由于“频上封章,指述权佞”而改任起居舍人,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。后又任太子中允,虞部、库部郎中,嘉州刺史等职,罢官后客死成都舍。

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、抒怀及赠答之作,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,且语奇体峻,意境颇新。后经六年边塞生活,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,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。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,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,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。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,渐趋消沉,入蜀后,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,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。

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注释】

角:即画角,军中吹奏以报时的乐器。

旄(máo)头落:旄的本意是指用牦牛尾装饰的军旗,这里旄头指昴星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载:“昴星旄头,胡星也。”意为昴星象征胡人,旄头落即象征胡兵战败。

羽书:加急文书,因上插羽毛而得名。

渠黎:西域古国名,在轮台东南方,这里非实指。

单(chán)于:匈奴君主的称号,这里借指当时的游牧民族首领。

伐鼓:即击鼓。

阴山:山名,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,曾为汉军与匈奴的重要争夺点,以此指代胡地山川。

剑河:河名,根据《新唐书·回鹘传》记载:“青山之东有水曰剑河。”据考证在北庭以北甚远,当亦非实指。

沙口:对照上句,或亦应为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。

亚相:副宰相。秦和汉代初,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,故称亚相,这里是指挂着御史大夫头衔的封常清。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1】

轮台城头,晚间响起了画角之声,轮台城北,昴星已经缓缓落下。紧急军情昨夜已经传过了渠黎,报说单于已到金山之西。从堡楼上向西望去,敌军掀起了昏暗的尘烟,而汉军正屯扎在轮台北面。上将张起大旗向西面出征,天刚亮的时候就吹起笛声,催促大军行进。四面鼓声擂响,雪原如大海般翻涌,三军齐声高呼,震得阴山都晃动。敌军的要塞上兵戈之气直冲云霄,凝结不散,战场上白骨累累,缠绕着草根。剑河上狂风卷起,浓云密布,沙口旁冰冷的石路冻脱了蹄铁。

封大夫啊,您为勤劳王事而甘尝辛苦,发誓要报答君王的恩德,消弭边境的烟尘。古来有多少名垂青史的英雄受人们仰慕啊,如今将要见到您的功绩超迈古人。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2】

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,轮台城北旄头星正坠落。

军书昨夜间已传过渠黎,单于已在金山西边入侵。

从哨所向西望烟尘滚滚,汉军就驻扎在轮台北城。

大将拥着旄节出师西征,黎明时军笛响大军启程。

战鼓四起雪海涌起波涛,三军齐呼阴山为之共振。

敌军营中一派杀气冲天,古战场上白骨缠着草根。

剑河风急满天乌云宽阔,沙口路冻裂马蹄冻脱。

亚相为了王事不辞辛劳,立誓报效君王平定边境。

古来青史垂名谁个不见,如今你的功名胜过古人。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3】

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,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。

军书昨夜从渠黎传到京,单于已在金山西边入侵。

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,汉军就驻扎在轮台北境。

上将持着符节出师西征,黎明时军笛响大军起程。

战鼓四起雪海涌起波涛,三军齐呼阴山发出共鸣。

敌军营中一派阴沉杀气,古战场上白骨缠着草根。

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,沙口石头冻裂马蹄冻脱。

亚相为了王事甘冒辛苦,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。

古来青史垂名屡见不鲜,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。

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1】

读盛唐边塞诗,有两点需要注意。一是两汉和唐朝前中期都是中原王朝压过了北方游牧行国,汉伐匈奴、唐灭突厥,同样控制西域,威慑草原,所以诗人们往往将两者类比,以汉喻唐,以匈奴喻突厥、回鹘等北方行国,不可当作咏史来看。二是不仅仅在地名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类比或借指,而且西域地名大多不为中原士大夫所熟知,因此也常常出现以古籍中出现过的地名来指代现实地域的情况出现,两地或许相隔十万八千里,但在中原士大夫看来,反正都是指的那片“蛮荒之地”,也并不值得深究,对此,后人不必考证过细,更不应按照实际地点来强解。

接下来再说岑参这首诗,诗的背景与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相同,或许均指讨播仙一役,当时岑参被封常清奏调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,成为封常清的幕僚,则封常清率军西出,他留守北庭相送赠诗,也便顺理成章。前一首诗写连夜行军,后一首诗则写平旦出兵,前一首诗重点落在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上,是侧面描写,此诗却增添了不少正面描写的词句。

开篇写“夜吹角”,即指连夜集合,天明西征,“旄头落”是诗人对胡军必败,唐军必胜的祝愿。接下去四句与前诗中“匈奴草黄马正肥,金山西见烟尘飞”相同,都是指唐军是被迫动兵,进行的是平叛之战,并非发动侵略。其后直言“平明吹笛大军行”,接着鼓声雷动,三军高呼,以状军容之盛,不仅雪海为之而涌,就连阴山也为之而动。如此强军,又何虏而不克呢?“战场白骨”云云,正是预想敌军将会伏尸满地,必败无疑。再两句描写前程险恶的环境,狂风漫卷,浓云滚滚,天气寒冷得“马蹄脱”——后一句尤佳,没有切身经历的人,是根本想不到会发生蹄铁冻落这种情况的。最后四句歌颂封常清,祝愿他旗开得胜,青史标名,虽非佳构,但考虑到作诗的背景、环境,赠诗的目的,以此为结却也正常。

此诗虽然纯为七言,又采用传统的两句一断形式,但与前一首诗相同,也是一断一换韵,并且平仄韵相间,自然产生出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,使人读来血脉贲张,塞外凛洌之气与内心热血交相冲突,感染力非常强烈。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2】

此诗与前首《走马川行》当作于同一时期,前首写行军,此首则直写战阵之事。诗开首八句写边境羽书告急,单于进犯,大军奉命出征,写明出征原由。接着写大军出发时高涨的士气与雄壮的军威,预示着大军出征将战无不胜。以下写战争的惨烈与艰苦。结尾处赞颂封常清甘冒苦辛,为国戍边,将于青史留名。

全诗写来一张一弛,抑扬顿挫。有正面描写,有侧面烘托,又运用象征、想象和夸张手法,特别渲染大军声威,绘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,使全诗充满浪漫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。

【岑参·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赏析3】

本诗和《走马川行》是同一时间、同一事件、赠馈同一对象的作品。但本诗的手法和前诗不同,是直接描写战阵。

前六句写战前双方严阵以待的紧张形势。与《走马川行》先写自然环境不同,本诗直接描写战阵,表明军队已经进入战备。前两句两次用“轮台城”渲染当时的战斗气氛。而“夜吹角”、“旄头落”两词,在烘托我军同仇敌忾情绪的同时,也暗示了我军的必胜气势。气势渲染到一定程度,诗人却宕开一笔,点明局势紧张的因由。这种倒置的手法使开头更加奇崛。“单于已在金山西”与“汉兵屯在轮台北”句式相同,表现了两军对垒局势的紧张,也说明大战即将开始。

下面四句写白天出兵。诗人极笔描写了吹笛伐鼓的军队声势。至此,出师时的从容和开头的紧张对比强烈,更加突出军队的声势。

后四句描写艰苦的战斗。“虏塞兵气连云屯”说明对方军队人数众多。这里,诗人是通过描写对方兵力之强来衬托我方兵力更强,是以强写强。“战场白骨缠草根”说明战后必有大量的伤亡。以下两句又极写天气寒冷。“剑河”、“沙口”这些地名显露出浓重的杀气,是泛指。“风急雪片阔”、“石冻马蹄脱”则更加表现了边疆气候的特点。通过描写寒冷与牺牲,诗人歌颂了军士奋不顾身的精神。

结尾四句用歌颂收束全文,提前预测凯旋,照应题目。

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

文章标题:《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
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inayantai.net/libai/tsy/2053.html

上一篇:《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

下一篇: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岑参-七言古诗-唐诗三百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