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雨寄北
李商隐
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【诗人名片】
李商隐(813—858)
字号:字义山,号玉谿生
籍贯: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
作品风格:高华典丽
诗人小传:
李商隐(813~858年),字义山,号玉溪生、樊南子,晚唐著名诗人。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省沁阳市),生于河南荥阳(今郑州荥阳),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、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,引为幕府巡官。二十五岁进士及第,旋即被李党成员、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,王茂元爱其才,招为婿,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。此后,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,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,终身郁郁而不得志。
晚唐之际,诗风渐颓,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,其诗构思新颖,想象奇特,形象鲜明,语言优美,风格秾丽,七绝、七律尤为所长。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,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,脍炙人口,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,难于索解,至有“诗家总爱西昆好,独恨无人作郑笺”之说。他与杜牧齐名,合称“小李杜”,还和李贺、李白合称为“三李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注释】
寄北:别本作“寄内”,误。此诗作于唐武宗大中五年(851年)冬至九年(855年)冬之间,当时李商隐留滞巴蜀,而其“内人”(妻子)王氏则卒于其赴蜀前,且此后他未曾续弦。
巴山:泛指巴蜀境内的山峦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译文1】
你问我何时归去啊,我却还没有定下归期,此刻身在巴蜀,夜雨绵绵,秋天的塘水高高涨起。不知道什么时候咱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共语啊,那时候再回过头来,回想今日这巴蜀夜雨的情境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译文2】
你问我的归期我还没有定期,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。
何时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,面对面倾吐今夜对你的相思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译文3】
你问归家日程我还没有定期,今夜巴山的秋雨涨满了水池。
我们何时在西窗下共剪烛花,面对面倾吐今夜对你的相思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赏析1】
客居异乡,思念亲友,感伤离别,一般正当此际,都会回想当初会聚时的情景,然而李商隐此诗却独辟蹊径,不思过往,反想日后。诗的次句营构出一幅山峦重叠,夜雨濛濛,秋水高涨的情境,其中每一点都可寄予愁思——巴山险僻,又非故乡,一愁;夜雨迷离,使人难眠,再愁;秋池高涨,岁已过半,三愁。以此三愁,紧接前面“归期未有期”的慨叹,便将异乡游子思家、思亲、思友的情绪全方位烘托出来。
但倘若仅仅如此,此诗亦未必见得上乘。诗人随即将笔锋一转,想及日后,当他终于归还乡梓,与亲友剪烛夜话之际,此时此刻的惆怅心境,是不是值得再回味一番,长作唏嘘呢?诗人言外之意:这一日正不知何日才能到来,使人憧憬,同时也更添此刻之惆怅。“何当”二字呼应“未有期”,最见精妙。
诗避重复,然而李商隐却连用两处“巴山夜雨”(其实是重复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结句省略了“涨秋池”三字),以未来虚拟的回忆,与眼前实景相重合,形成了独特的回环往复的章法,从而凸显缠绵悱恻的情思。重复当避而不避,不避而更胜避之,这才是大家手笔,可化腐朽为神奇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赏析2】
这是作者滞留荆巴时写给北方的妻子的诗。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,先停顿,后转折,已将羁旅的愁和不得归的苦表明。第二句明写夜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,实际上作者的一腔愁苦寓于其中。后两句,另辟新境,想象重聚时追话今夜的情景。诗的语言明白如话,意蕴却曲折深婉。结构上时间和空间回环对照融合无间,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赏析3】
唐宣宗大中二年(848),李商隐客居巴蜀,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妻子(一说朋友),表达他的思乡之情。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”,首句一问一答,顿挫跌宕,和谐有致,极具表现力。意思是说:“你问我回家的日期,唉,现在还确定不下来啊!”羁旅愁情和不能归的痛苦,尽在言中。接着,诗人宕开一笔,写此时眼前的景色: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夜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,密密麻麻,涨满秋池,弥漫整个巴山夜空。夜雨弥漫整个夜空,其实,也弥漫在诗人的心里。诗人寓情于景,将思乡情怀写得缠缠绵绵。接下来,诗人没有继续倾诉愁苦,而是由眼前景色,生发开去,展开丰富的想象,表达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的美好愿望。构思新颖,出人意外。但细品起来,又字字发自肺腑,情感真挚。“何当”二字,暗含表达愿望之意,呼应首句,这句话也就是从首句中引申出来的。诗人憧憬着未来两人团聚,“共剪西窗烛”,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。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此时诗人只能“独听巴山夜雨”声。夜不能寐,诗人独剪残烛,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之夜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,而归期无准,可以想象,他当时心境该是多么苦闷、孤寂。而诗人却越过现实孤苦境况,跳笔写未来团聚时和家人欢乐地讲述今夜雨。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情,未来的乐正反衬出今夜的苦;而今夜的苦又将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话题,又增添了重聚的乐。此时,诗人内心苦与乐交织在一起,回环对比,缠绵悱恻。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,此时诗人的心也许早飞到了北方的家里和他们团聚呢。结尾意蕴悠长。
这首七绝小诗,语言通俗简洁,表达却曲折起伏,委婉蕴藉,虚实相生,情景交融,余味无穷。
【李商隐·夜雨寄北赏析4】
这是一首抒情诗。诗题又作《夜雨寄内》,“内”就是“内人”,也就是妻子。但有人考证,以为本诗是大中五年(851年)七月至九月间,诗人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所作。当时其妻王氏已殁(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)。因此本诗应是寄给长安友人。今传李诗各本均作《夜雨寄北》,“北”就是北方的人,可以指妻子,也可以指朋友。从诗的内容看,按“寄内”理解,似乎更合适一些。其实,诗人入梓幕,与其妻仙逝,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,即使王氏仙逝居先,诗人诗作在后,当时交通阻塞、信息不灵,也是完全可能的。即使是诗人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,本诗作追忆解,也未尝不可。
前两句,诗人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,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。首句一问一答,将无法摆脱的矛盾陈列出来,起伏有致,极富表现力。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,两相对立,已跃然纸上,为全篇营造出悲怆沉痛的氛围,奠定了哀伤的基调。次句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看似写眼前景,实际包含了无尽的相思情。诗人将心中那绵绵羁旅愁、无尽相思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,将归期而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加充分。诗人独自一人寄居在他乡,夜雨淅淅沥沥,此情此景本身就惹人伤感。再加上涨满秋池这一精细而又富于实感的景象,让人感觉诗人内心无法摆脱的愁思,似乎也弥漫于巴山蜀水之间了。
后两句,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,驰骋想象,另辟新境,写出了团聚时的幸福景象。“共剪西窗烛”化用杜甫《羌村三首》中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的诗意。前句着“何当”二字,意思是说“什么时候才能够”,与开篇的“未有期”相呼应,诗人心中热切的盼望与难以料定的惆怅融合在一起,更见浓情。来日相聚时,同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,情深意长,彻夜不眠,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。两个人一起剪去蕊花,仍有叙不完的离情,言不尽的喜悦。于是,诗人想象中的乐,自然更反衬出今夜的苦;而诗人今夜的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谈资,增添了重聚时的乐。
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,表现出其内心刹那间的情感变化。全诗语浅情深,曲折而含蓄,在遣词造句上无一丝矫揉造作之气,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面:质朴自然而又“寄托深而措辞婉”的艺术风格。
【J后人点评】
清人纪昀:探过一步作结,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。作不尽语每不免有做作态。此诗含蓄不露,却只似一气说完,故为高唱。(《玉谿生诗说》卷上)
【扩展阅读】
渡桑干
唐·刘皂
客舍并州已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无端又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俞陛云在《诗境浅说》中评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,说:“此与‘客舍并州已十霜’皆首尾相应,同一机轴。”两首诗同样重复用词,却不仅不给读者以繁冗之感,反而使得诗之前半与后半衔接呼应,浑然一体,更显得情思绵长。
文章标题:《夜雨寄北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李商隐-七言绝句-唐诗三百首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inayantai.net/libai/tsy/22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