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首页 > 李白古诗 > 诗词歌赋赞序 > 时间:2019-01-12 00:42 作者:李白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    共工不触山,娲皇不补天,其洪波汩汩流!伯禹不治水,万人其鱼乎!礼乐大坏,仲尼不作,王道其昏乎!而有功包阴阳,力掩造化,首出众圣,卓称大雄。彼三者之不足征矣!粤有我西方金仙之垂范,觉旷劫之大梦,碎群愚之重昏;寂然不动,湛而常存。使苦海静滔天之波,疑山灭炎昆之火,囊括天地,置之清凉。日月或坠,神通自在,不其伟欤!

 鲁郡崇明寺南门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者,盖此都之壮观。昔善住天子及千大天游于园观,又与天女游戏,受诸快乐,即于夜分中闻有声曰:“善住天子七日灭后当生,七反畜生之身。”于是如来授之吉祥真经,遂脱诸苦,盖之天征为大法印,不可得而闻也。我唐高宗时,有罽宾桑门持入中土,犹日藏大宝,清园虚空,擅金净彩,人皆悦见。所以山东开士举国而崇之。时有万商投珍,士女云会,众布蓄鲁如陵。琢文石于他山,耸高标于列肆。镵珉错彩,为鲸为螭;天人海怪,若叱若语。贝叶金言刊其上,荷花水物形其隅。良工草莱,献技而去。

 圣君垂拱南面,穆清而居,大明广运,无幽不烛。以天下所立兹幢,多临诸旗亭,喧嚣湫隘,本非经行网绕之所。乃颁下明诏,令移于宝坊。吁!百尺中标,矗若去断,委翳苔藓,周流星霜,俾龙象兴嗟,仰瞻无地,良可叹也。

 我太官广武伯陇西李公,先名琬,奉诏书改为辅。其从政也,肃而宽,仁而惠,五镇方牧,声闻于天。帝乃加剖竹于鲁,鲁道粲然可观。方将和阴阳于太阶,致君于尧、舜。岂徒闭阁坐啸,鸿盘二千哉!乃再崇厥功,发挥象教。于是与长史卢公、司马李公等,咸明明在公,绰绰有裕。韬大国之宝,钟元精之和,荣兼半刺,道光列岳。才或大而用小,识无微而有通。政其有经,谈岂更仆?

 有律师道宗,心总群妙,量苞大千。日何莹而常明,天不言而自运。识岸浪注,玄机清发,每口演金偈,舌摇电光,开关延敌,罕有当者。由万窍同号于一风,众流俱纳于溟海。若乃严饰佛事,规矩梵天,法堂郁以雾开,香楼岌乎岛峙,皆我公之缔构也。以天宝八载五月一日示灭大寺。百城号天,四众泣血,焚香散花,扶榇卧辙,仙鹤数十,飞鸣中绝。非至德动天,深仁感物者,其孰能与于此乎?三纲等皆论穷弥天,惠湛清月。传千灯于智种,了万法于真空。不谋同心,克树圣迹。

 太官李公,乃命门于南,垣庙通衢,曾盘旧规,累构馀石。壮士加勇,力侔拔山。才击鼓以雷作,拖鸿縻而电掣。千人壮,万夫势,转鹿卢于横梁,泯环合而无际。常六合之振动,崛九霄之峥嵘。非鬼神功,曷以臻此?况其清景烛物,香风动尘,群形所沾,积苦都雪。粲星辰而增辉,挂文字而不灭,虽汉家金茎,伏波铜柱,拟兹陋矣!或日月圆满,方檀散华,清心讽持,诸佛称赞。夫如是,亦可以从一天至一天,开天宫之门,见群圣之颜,巍巍功德不可量也。

 其录事参军,六曹英寮,及十一县官属,有宏才硕德,含香绣衣者,皆列名碑阴,具不具载。郡人都水使者宣道先生孙太冲,得真人紫蕊玉笈之书,能令太一神自成还丹,以献于帝。帝服享万寿,与天同休。功成身退,谢病而去,不谓古之玄通微妙之士欤?乃谓白曰:“昔王文考观艺于鲁,骋雄辞于灵光;陆佐公知名在吴,铭双阙于盘石。吾子盍可美盛德,扬中和。”恭承话言,敢不惟命。遂作颂曰:

揭高幢兮表天宫,嶷独出兮凌星虹。

神纵纵兮来空,仡扶倾兮苍穹。

西方大圣称大雄,横绝苦海舟群蒙。

陀罗尼藏万法宗,善住天子获厥功。

明明李君牧东鲁,再新颓规扶众苦。

如大云王注法雨,邦人清凉喜聚舞。

扬鸿名兮振海浦,铭丰碑兮昭万古。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译文

远古时候,共工怒触不周山,使天柱折,地维绝。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。使日月西移,百川东注。

其时大地波涛汹涌为患。大禹如不治水,众人淹在水中,成为鱼虾。

周室衰微而礼乐废,如果孔子不序书传,先王之道就失传了。三圣与功可包阴阳,力能超造化,在众圣人中出类拔萃,卓然尊称大雄的佛祖释迦牟尼比起来,女娲,大禹和孔子就数不上了。

有我西方佛主遗留的典范,能觉醒长时的睡梦,粉碎众生昏庸愚昧。寂静不动感悟至深,使苦难无边的众生得以平静。疑虑消灭,使整个天地都可置于清凉的境界。日月或许可能有坠毁之时,而佛法的神通却仍自存在,佛法的威力多伟大呀!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鲁郡崇明寺南门的如来吉祥经文石幢,是这个城市中的壮观。从前,善住天子与众大天在园观中玩乐又和诸天女一起嬉戏,享受种种快乐。在夜间听到一个声音说:“善住天子七日后当死,死后七次托生为畜生。”后来如来佛授给他一部吉祥真经,念此经后遂即脱离诸苦。这部真经被印证为天上最有威力的佛法,世间是很难得到的。

我大唐高宗时,有位来自西域罽宾国的僧人将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》传入中国。此经就像日藏大宝一样在清园中金光闪闪散发出檀香,人们都悦闻此经。所以山东一带并举国僧人都尊崇有加。其时众官商士人,善男信女都来布施建幢,钱物堆积如山。采集雕琢他山有文理之石,作经幢耸立于市中。

琢石雕饰,刻着鲸鱼、螭龙、天神、海怪作装饰,图形活灵活现。经幢上刻着西方贝叶上所载的经文,在经文旁刻着荷花、水纹。民间的能工巧匠,雕刻经幢,献出精湛的技艺,共建造此佛家杰作。

圣明之君南靣垂拱而治,受命于天,德美政清,日月高照,光明无所不及。以往国内所立经幢,多临近市楼,喧嚣狭窄之处,不利于僧众绕幢行礼拜。皇上乃颁下明诏令移于佛寺中。吁!经幢百尺,高矗云霄,却被苔藓遮蔽,风霜侵蚀,众僧望之兴叹,不能庄重地瞻仰这个佛教胜迹。

鲁郡都督广武伯陇西李公,原名琬,奉诏书改为辅。其为政既严厉而又宽厚,仁政慈爱惠泽百姓。历任五州的刺史,名声显扬,皇上乃加任其为鲁郡都督,周公之道粲然可观。将要阴阳和合,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人民得以休养生息,谓我君圣明如同尧舜。哪里是闭门闲吟,位居高官,坐享俸禄之人呢!都督再次发扬他崇高的功德,发挥佛教的力量治理郡政。于是与郡长史卢公、郡司马李公等皆忠于国事,使地方富足,大道倡明,平安祥和。

卢、李二公有大国的雄才韬略,集天地元精之气,任居刺史之半,其道德精神使同列生辉。他们或许是大材小用,其见识无论多么细微,无不通晓。处理政务快捷,而又心细。

有个叫道宗的律师,精研佛教玄理,深有修养,心胸豁朗,大千世界一一包容。佛法如日光之晶莹,万世常明,上天不言,而万物运转不息。

道宗玄理渊博,口演金偈,妙语连珠。讲经说法卓识滔滔,佛理玄机讲得清楚明白。每与人论辨,口中引经据典,速如闪电,如秦人开关延敌,气盖一世,罕有敌手。如万窍之声都为一风所发;众流都纳入大海,一切都归于佛法。至如佛像的装饰、佛寺的规划安排,香雾缭绕的法堂耸若岛屿的香阁,都是我道宗公所营造、建筑。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以天宝八载五月初一道宗律师在寺内圆寂,群僧众俗哀号连天,或垂首泣血,或焚香散花,有的扶棺痛哭,有的卧路拦护柩车,时有灵异显现。空中有仙鹤哀鸣飞翔。如果不是至德大慈感动上苍,其仁厚之心感动大家,怎能令众人如此哀悼呢?

崇明寺的三位主持人上座、寺主、维那等,皆是学问精湛德行深厚之人。论禅可使释道安这样的“弥天”辩口智穷。仁惠清德,好像明月,他们传布佛法,深明佛智,不求万众同心,唯愿与道宗等不谋而合建树非凡业迹。

都督李公命人在寺庙前开通大道,按照规制以石在重建经幢的两旁筑高台,壮士勇猛,力可拔山,击鼓以助力,用粗绳索将石幢拖倒,将横梁架在高台之间,装上辘轳让众人拖绳索将石经幢一节节垒成,石榫石漕严实合缝,石幢重崛起于九霄,气势峥嵘,非鬼斧神功何以光美如此?况且经过重新修整的经幢明洁如新,清光可钅监。幢前香火缭绕,香风动尘。凡来参拜者都受到佛的恩惠,消灾去祸,洗雪众苦。

经幢高入云霄,夜晚在星辰的照耀下闪闪发光。其上刻着千古不灭的经文。汉武帝的金茎和马援的铜柱皆无与论比。修持此经日长月久,功德圆满之时,就会见到方壇天女散花的佛境。清心寡欲,背诵此经,诸佛称赞不已。这样下去,就可能由佛教的二十八天从第一天开始一天一天地升上去,最后可开天宫之门,见到佛主的真容了,经幢既建功德如山,是不可估量的。

凡是都督府中的录事、参军、六曹属僚及鲁郡所辖十一县的各级官员,以及俊彦名儒、做过官的乡绅都列名于碑阴。此不一一俱载。

鲁郡人孙太冲,曾被赐为都水使者,道号宣道先生。他得到了仙人秘籍,能使太一神自动炼成丹药,他将此丹药献给了皇帝。皇帝服后,可以长生不老,与天同寿。

孙太冲功成身退,谢病而去。可谓参悟玄机的有道之士。他曾经对我说:“东汉王延寿思礼乐之美观艺于鲁,骋雄辞作《鲁灵光殿赋》展现杰出才气;南朝吴郡名士陆佐公诏使作《漏刻》、《石阙》二铭于盘石,冠绝当世。先生何不美其盛德!扬中庸之道,以美风俗。”我洗耳恭听,率然从命。遂作颂曰:

竖立此幢高标天宫,嶷然独出凌厉星虹。

神圣众多来自天空,救颠扶倾直抵苍穹。

西方神圣卓称大雄,苦海之中普渡众生。

陀罗尼藏万法之宗,善住念兹大获成功。

忠王事李君治东鲁,吐故纳新解救众苦。

如大云王注妙法滋润众生,州郡之民承清凉欢欣鼓舞。

扬君鸿名兮振海浦,镌铭丰碑兮万古名。

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编后

解读兖州盛唐文化,李白的这篇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就是最好的见证。历经千载,兴隆寺消失了,但兴隆塔尚存,崇明寺不见了,但李白的宏文仍在。

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读罢李白的大作,我们惊叹崇明寺之宏伟,不禁要问,崇明寺和兴隆寺到底是什么关系。是一脉相承还是历史上并存的两座寺院?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疑问!

因为兴隆塔的存在,足以证明兴隆寺规模之庞大。但是,兴隆塔初建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谜?兖州学者王伯奇先生在《兴隆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考》(原载《原野文学周刊》)一文论述:兖州兴隆寺,按《魏书》和《北齐书》记载,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(477-499),初为尼寺,隋称普乐,唐代中宗时先称中兴,继称龙兴,玄宗时称崇明。宋初改称兴隆,名传至今,寺久已圯。了解兖州城及兴隆寺的建置年代,是揭开兴隆塔千年身世之谜的前提。根据王伯奇先生考证,兴隆塔--应该认为是“隋时物”。也就是说,兴隆塔就是兖州人传说中的“隋塔”。

若按伯奇先生的论证:“唐朝的崇明寺就是后来的兴隆寺,兴隆寺是早期的崇明寺更名而来”。这一说法就顺理成章了。

由此说来,兴隆寺就是唐代的崇明寺。那么,我们便可依据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这篇文章,了解古代兴隆寺。通过李白的描绘,回溯唐朝兖州佛教之胜境。

李白东鲁作品,诗约有八十首,文章二篇,即此文和《鲁郡叶和尚赞》。天宝九载,太白由江淮返东鲁,适律师道崇(叶和尚)示灭,应邀先为叶和尚作赞,又因道士孙太冲之请,为新建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,作此颂。经幢上刻如来所授的佛顶尊胜陀罗尼这部吉祥真经。经幢,乃佛教刻石,凿石为柱,上复盖,下配座,刻佛名,佛像、经咒等。李白为经幢作颂并序,文中盛赞佛法神圣,“贝叶金言刊其上,荷花水物形其隅。”矗立在寺院中,成为古城中一大壮观。

李白居东鲁广交各界人士,有儒释道要人与各级高官,仅本文中涉及的就有鲁郡都督李辅。著名道士孙太冲,高僧律师道崇等。也反映着李白的交游情况。身为道士的李白,亦尚佛,那是广泛包容的盛唐社会。大诗人李白、道教人物孙太冲、佛教高僧道宗同为好友,儒释道多元文化光耀兖州,源远流长。

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古诗提要

古诗提要:

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鲁郡都督李辅,奉诏将陀罗尼幢由寺外移入崇明寺内,鲁郡人都水使者孙太冲出面邀请李白为此幢作颂。此文约作于天宝八载(749)游东鲁时。崇明寺在鲁郡。鲁郡唐属河南道,治所在瑕丘,即今山东兖州市。佛顶尊胜陀罗尼,经名。幢,亦称经幢、石幢,指刻有佛经或经咒的六面或八面的石柱子。陀罗尼,即真言、咒语之意。佛教密宗认为其咒语能包含众多经义,称之为“陀罗尼”。此文详述了搬移经幢的经过及描绘了经幢的雄伟高大,比“汉家金茎,伏波铜柱”还要壮观,并盛称佛的力量可以“功包阴阳,力掩造化,首出众圣,卓称大雄”,比中国的圣人娲皇、大禹、孔子还要伟大,是一篇极力佞佛的文字。可见李白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巨。

诗中人物地名:

崇明寺:指唐鲁郡崇明寺,鲁郡治所在瑕丘县,即今山东兖州。李白有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云:“鲁郡崇明寺南门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者,盖此都之壮观。”

卢长史:名不详。李白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云:“于是与长史卢公、司马李公等,咸明明在公,绰绰有裕,韬大国之宝,钟元精之和。荣兼半刺,道光列岳。”此文约作于天宝八、九载(749、750),时卢公为鲁郡长史。

孙太冲:唐玄宗时道士,隐居于嵩山。李白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云:“郡人都水使者宣道先生孙太冲。”按孙逖《为宰相贺中岳合炼药自成兼有瑞云见表》:“臣等伏见道士孙太冲奏:‘事奉进止,令中使薛履信监臣于中岳嵩阳观合炼„„。’”据《册府元龟》记载,孙太冲隐于嵩山,玄宗天宝三年,河南尹裴敦复上言,太冲于嵩山合炼金丹。

李公:①《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》中之“李公”,指李锡,详见该条。②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云:“于是与长史卢公、司马李公等,咸明明在公”。此颂作于天宝八载(749),“李公”名不详,其年当在鲁郡司马任。③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云:“我太官广武伯陇西李公”,此“李公”指李辅(琬),即李浦。详见该条。

李浦:本名琬,姓独孤氏,开元中上表请改姓李氏,奉诏改名浦(一作辅,又作)。历任郢、海、淄、唐、陈五州剌史,鲁郡都督,广平太守,袭广武伯。李白于天宝八载(749)写有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,歌颂其德政。李浦子李锡,与李白过从甚密,参见“李锡”条。

李锡:字元勋,陇西成纪人。父浦,郢、海、淄、唐、陈五州刺史,鲁郡都督,广平太守,袭广武伯。李锡即李浦嫡子,年十九为寿光县(今属山东)县尉,转右武卫仓曹参军,次任昭庆县(今河北隆尧东)县令,天宝四载(745)为虞城县(今属河南省)县令,天宝八载(749)秩满离任。李白于天宝四载即与李锡过从,写有《对雪赠从兄虞城宰》诗。天宝九载(750)在李锡离任后,又写有《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》。还为李锡父李浦(辅)写有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。

道宗:兖州(今属山东)崇明寺僧。李白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》云:“有律师道宗,心总群妙,„„以天宝八载五月一日示灭大寺。”约作于天宝八、九载(749、750),

 

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由李白古诗网收集,为您整理了关于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的古诗原文、翻译(译文)、赏析(鉴赏)、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,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《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》诗词(诗歌)提供必要的帮助!

文章标题: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
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inayantai.net/libai/shiwen/96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