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友人赠乌纱帽

首页 > 李白古诗 > 五言绝句 > 时间:2019-01-09 10:07 作者:李白

答友人赠乌纱帽

领得乌纱帽,全胜白接蓠。

山人不照镜,稚子道相宜。

参考资料:答友人赠乌纱帽-百度百科 答友人赠乌纱帽-百度汉语

答友人赠乌纱帽

答友人赠乌纱帽》 翻译译文

答友人赠乌纱帽

戴上了乌纱帽,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。

我并不去照镜子,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。

注释:

领得:诗曰“领得”,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。

乌纱帽:南朝宋明帝初年,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,以乌纱抽扎帽边。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,后民间贵贱皆服。

白接蓠:白接篱,意指白头巾,白帽。

山人:李白自谓。李白奉诏入京之前,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,故自称“山人”。

稚子:稚,幼也。

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 赏析

查旧版《辞海》“乌纱”条,谓“古官帽名”,并引《晋书·舆服志》及《唐书·舆服志》作为佐证。说是“古官帽名”,当然无误;但读了此条,失之太简,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。

答友人赠乌纱帽

其实,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。如果望文生义,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,一定是做了官了,其实不然,乌纱帽在唐代与“白接 ”一样,是一种日常便帽。因此,李白此诗所写,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;并进而论曰:“宋元时代,尚未见将官帽称为‘乌纱帽’,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,则屡见不鲜。”(“乌纱帽”小考,《学林漫录》六集)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。

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,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、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,诗句通俗易懂、言简意赅,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、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。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,浓墨淡彩,人、物、情浑然一体,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、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,与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诗中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之心情相合,据诗意,此诗略在前,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诗稍后。

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古诗提要

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178卷第6首。

答友人赠乌纱帽

此诗为天宝元年(742)玄宗征诏李白入京前在兖州鲁门东家中之作。 此诗写诗人接受友人所赠乌纱帽时的激动心情。

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以乌纱帽比山人的白接?,表明改变了身份。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,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、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,诗句通俗易懂、言简意赅,以画面清晰胜,浓墨淡彩,人、物、情浑然一体,写诗人生活细节、小有情致,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、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。通过“稚子道相宜”,反映出诗人的喜悦心情。诗虽短小,却勾勒出一幅人、物、情浑然一体的活跃画面,浓墨淡彩,渗透着朋友之间的浓郁情感。

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开元二十九年(741):“白居东鲁,子明月奴生于鲁中,取名伯禽,约在本年。”又天宝元年(724):“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诗谓:‘儿女嬉笑牵人衣’,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”。此诗与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同为天宝元年(742)玄宗征诏下至家中后所作。稚子为平阳、伯禽。

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由李白古诗网收集,为您整理了关于答友人赠乌纱帽的古诗原文、翻译(译文)、赏析(鉴赏)、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,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《答友人赠乌纱帽》诗词(诗歌)提供必要的帮助!

文章标题:答友人赠乌纱帽
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inayantai.net/libai/shiwen/9849.html

上一篇:题楼山石笋 下一篇:对雪献从兄虞城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