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生
李商隐
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
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
【诗人名片】
李商隐(813—858)
字号:字义山,号玉谿生
籍贯: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
作品风格:高华典丽
诗人小传:
李商隐(813~858年),字义山,号玉溪生、樊南子,晚唐著名诗人。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省沁阳市),生于河南荥阳(今郑州荥阳),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、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,引为幕府巡官。二十五岁进士及第,旋即被李党成员、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,王茂元爱其才,招为婿,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。此后,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,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,终身郁郁而不得志。
晚唐之际,诗风渐颓,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,其诗构思新颖,想象奇特,形象鲜明,语言优美,风格秾丽,七绝、七律尤为所长。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,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,脍炙人口,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,难于索解,至有“诗家总爱西昆好,独恨无人作郑笺”之说。他与杜牧齐名,合称“小李杜”,还和李贺、李白合称为“三李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。
【李商隐·贾生注释】
贾生:即贾谊(前200年~前168年),洛阳人,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。他年仅十八即有才名,弱冠为汉文帝召为博士,不足一年便拔擢为太中大夫。旋遭群臣谗毁,被贬为长沙王太傅。后被召回长安,为梁怀王太傅,梁怀王坠马而死,贾谊深自歉疚,忧伤而卒,年仅三十三岁。
宣室:汉代未央宫的前殿正室名。
逐臣:被放逐、贬谪的臣子,这里是指从长沙归来的贾谊。
才调:才能、才气。
无伦:无与伦比。
前席:向前移动座位。明人周祁《名义考》载:“坐则居中,避逊不敢当,则却就后座,喜悦不自觉,则促进前席。”《汉书·贾谊传》中颜师古注道:“渐迫近(贾)谊,听说其言。”
【李商隐·贾生译文1】
汉文帝在宣室为求贤良,所以访来被贬谪的贾谊,想那贾谊,他的才能气魄真是无与伦比啊。只可惜夜半相谈,文帝就算欣喜地把座位移向贾谊,又有什么用呢?他只是在询问如何敬奉鬼神,而不知道询问如何治理苍生!
【李商隐·贾生译文2】
汉文帝求贤召见放逐之臣,贾谊的才华风度超凡绝伦。
可惜文帝虚席倾听到夜半,不问苍生百姓只打听鬼神。
【李商隐·贾生译文3】
汉文帝求贤接见放逐之臣,贾谊的才华风度十分超人。
可惜文帝虚席空自听讲解,不问治国大事只打听鬼神。
【李商隐·贾生赏析1】
此诗所写故事,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“后岁余,贾生征见。孝文帝方受釐(祭肉),坐宣室。上因感鬼神事,而问鬼神之本,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。至夜半,文帝前席,既罢,曰:‘吾久不见贾生,自以为过之,今不及也。’”此诗当写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之后,在召回为梁怀王太傅之前。
此诗前三句即写此事,首句写汉文帝“求贤访逐臣”,次句盛赞贾谊之能,三句写君臣夜半相谈,文帝乃“前席”,似乎非常投契。仅观此三句,便见君主英明而臣下贤能,圣君良臣,难道不正应该做出一番伟大事业来吗?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中也曾描写过类似的桥段:“卫鞅(即商鞅)复见(秦)孝公,公与语,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。”其后秦孝公遂用商鞅,变法图新,终于造就了强秦的霸业。
然而诗的最后一句,却将一切虚幻泡影都打得稀烂,读者至此方知,为什么第三句“前席”上要加一个“虚”字,更加“可怜”二字。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,原来文帝这次召见贾谊,所询问的都是些鬼神虚诞之事,而并未及于民生。圣君形象至此破灭无遗。如此转折,便似引满强弓,突兀而发,直中其的。
咏古喻今,李商隐作此诗之意有二,一是讽刺当时李唐的君主们大多佞于佛道,重视鬼神而轻忽人事,二是以贾谊自喻,慨叹自己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。此番议论,在意料之外,又在情理之中,以之喻今,则更见诗人的眼光独到,诗人对君主无德、民生凋敝的深切喟叹。
【李商隐·贾生赏析2】
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咏史诗。诗取材于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中有关记载,融宏论于四句诗中,唱叹有情。诗中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汉文帝,揭露他求贤不是为了国家、民生,而是为个人问神求仙。同时他更不会识贤任贤,感叹贾谊的才学不能得到发挥,其中显然也有作者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感慨。联系晚唐的几个皇帝都迷信神仙,疏于政事,诗中借古讽今的用意,鲜明可见。
【李商隐·贾生赏析3】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中载:贾生征见。孝文帝方受厘(刚举行过祭祀,接受神的福祐),坐宣室。上因感鬼神事,而问鬼神之本。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。至夜半,文帝前席。既罢,曰:“吾久不见贾生,自以为过之,今不及也。”这件事,在一般人看来,是在赞扬君臣遇合。但诗人却独具慧眼,抓住不为人关注的“问鬼神”,写了一段鞭辟入里、发人深思的议论。
“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”首句属于客观叙述,不含丝毫贬意。并且诗人特意用“求”、“访”,好像着意赞扬文帝求贤心切和对待贤人诚恳谦虚。因为文帝“求贤”广泛,连“逐臣”也要访问,更可见其网罗贤才的范围之广,诚意之深。而次句写贾谊才能非常优秀,这句暗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。“才调”,是兼才能、风度,与“更无伦”的赞美相搭配,生动地表现了贾生青年才俊、意气风发、才华照人的飒爽英姿。这两句,由“求”而“访”接着是赞,逐层递进,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。
“可怜夜半虚前席”紧接上一句,刻画了文帝虚心请教的谦虚诚恳姿态。文帝请教贾谊,听贾谊谈论,文帝听得入神,于是便有“夜半前席”,可见,文帝是凝神倾听,读到这里,我们不禁感觉,文帝是多么圣明的君主啊,他的表现多么令人赞叹和钦佩啊。诗人巧妙地选取“虚前席”这个典型细节,生动地刻画了文帝姿态,惟妙惟肖。通过这个生动细节的渲染,使文帝由“求”而“访”再赞的“重贤”情势写到了最高潮。但是这句中两个关键的字“可怜”不容忽视,文帝的行为本是可喜可贺的,但为什么诗人用了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“可悲”、“可叹”这一类词语呢?这就是诗文的转点,引起了下文。
接着最后一句回答这个疑问。原来文帝听得都“虚前席”的内容竟然是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这类无用的事情。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,诗人通过“问”和“不问”的对照,使读者自己得出了最后结论。原来前面一系列的“求贤”之举,竟然不是为了苍生,为了国家,而是出于皇帝可怜的好奇心,为了自己长生不老。其中讽刺意味非常浓重,最后轻轻一点,却笔锋犀利,令人感慨万千。
这首诗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,而生处这个时代的李商隐,也是生不逢时,空有抱负无处施展,这首诗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慨。
【李商隐·贾生赏析4】
本诗之意在于借古讽今。贾生,指贾谊,西汉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他力主改革弊政,曾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,但却遭谗被贬,一生抑郁不得志,死时仅三十二岁。他被贬长沙的经历,被历代文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。诗人别出心裁,以贾谊奉诏由长沙返回京都,深夜谒见汉文帝的史实为题材写了这首诗。按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贾谊回到京城时,汉文帝刚刚办完祭祀事宜,在宣室召见他。文帝还沉浸在鬼神异事中,就向贾谊请教有关鬼神的问题,贾谊回答得面面俱到,一直讲到深夜,听得文帝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。全部听完后,文帝感叹:“我很久没见到贾谊了,总以为自己才学高过他,现在才知我不如他。”
前两句直接叙述文帝与贾谊宣室中夜对的情形。第一句“求贤访逐臣”,似乎是要称颂皇帝礼贤下士。第二句暗指汉文帝对贾生的才华学识十分钦佩。“才调”搭配“更无伦”,凸显出贾谊才华横溢、风华正茂的形象。
后两句的笔调急转直下,将全诗的题旨道破,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。“夜半虚前席”承接上文,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汉文帝听贾谊言说时聚精会神的模样;最后一句忽然以“可怜”调转语意,并扣住“可怜”,将主题表现出来:讥讽文帝屈尊下顾,直至“夜半虚前席”,并非请教兴国安邦之策,竟是为卜问鬼神。
诗人把握史书中为人们所忽略的“问鬼神”一段,另辟蹊径,独抒新见,以贾谊怀才不遇之事,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意。整首诗措辞犀利辛辣,寄意深刻,极抑扬顿挫之能事。
【J后人点评】
宋人胡仔: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,或只一句,或只一联,或只一篇。虽其馀别有好诗,不专在此,然播传于后世、脍炙于人口者,终不足此矣,岂在多哉!……“宣室求贤访逐臣……”,此李商隐也。……凡此皆以一篇名世者。(《苕溪渔隐丛话·后集》卷二)
【扩展阅读】
贾生
北宋·王安石
一时谋议略施行,谁道君王薄贾生?爵位自高言尽废,古来何啻万公卿!
王安石这首诗同样咏汉文帝与贾谊,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,议论更大相径庭。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,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,文帝基本都有采用,在这种情况下,个人官职的高低,是否得到重用,又有什么关系呢?李商隐抱负难申,乃为贾谊悲,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,乃为贾谊喜,正是不同的遭际,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。但就诗歌艺术而言,王诗纯是议论,其曲折浑厚,韵味悠长,便不及李诗多矣。
文章标题:《贾生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-李商隐-七言绝句-唐诗三百首
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hinayantai.net/libai/tsy/2297.html